全国新华书画首届大展 咨询客服: QQ:1427091597 QQ:1459052952 大展咨询客服热线:010-63073598 | 大赛邮箱:xhshdzs@163.com |
久闻南京是艺术大家的聚集地。作为书画杂志的小编,这次有机会随主编一同南下采访,内心的憧憬和兴奋溢于言表。初入南京,便被一片盎然的绿意所打动,不过大概因为是江北,树木虽然葱郁,却少了几分想象中的柔美。待车驶过闻名遐迩的南京长江大桥,到达目的地的第一站“南京艺术学院”的时候,矮树、细竹、小楼、美女——那种江南的感觉才逐渐被显露出来。如果说江北的景色绿的洒脱,那江南就是绿的婉约。 随性自然——杨春华 杨春华与《新华书画》主编李菲 杨老师是个爱笑的人,理所当然的,采访的气氛也十分轻松。我们从《新华书画》杂志聊到画作的色调,又从笔墨纸砚聊到了版画。杨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她向我们介绍藏品的时候说自己最喜欢小动物,尤其是猫。她收藏的物品中的确有不少动物造型,比如椰壳上的小老虎、木雕的小猫、鸭子、青铜小马、玉雕小马、甚至还有一个刚破壳的小恐龙石雕。 专注严谨——庄利经 庄利经翻阅《新华书画》 同样从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庄利经老师,其工作室简单敞亮,大概是随了主人的脾性,室内的物品随处可见方正。墙上满挂的方形玻璃框里是他的大幅作品;案牍之上书籍成山;印象最深的是铺在地上的那张方形大毡,不知它已承载过多少张庄老师的悉心画作。 坚强认真——傅小石 傅小石与《新华书画》主编李菲 对傅小石先生的采访是我最受震撼的一次,由于傅先生身体不好,自始至终几乎都是他的妻子王汝瑜女士在和我们交谈。王阿姨告诉我们,傅小石先生小时候就十分喜爱绘画,除了受其父傅抱石的熏陶之外,似乎傅小石血液里天生便具有美术细胞。小时候的傅小石有一次独自在家,突然有位陌生的客人前来拜访父亲,见到傅老没在便匆匆离去,傅老回来后得知有人来过,于是询问来人的姓名,傅小石便在火柴盒上画出了来人的相貌,傅老一看便认出了来人是他们的总务。还有一次邻居办丧事,母亲便随口说了句“也不知是哪个人去世了。”好奇的傅小石闻言跑去观看,回来后不仅把去世的人画了出来,更把周围人群吊唁的那种悲痛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说起这些事情,傅小石先生和妻子都显得十分开心。 傅小石和夫人与王汝瑜与杂志社编辑党桢 傅小石先生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1966年陷入了人生最灰暗的阶段。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他仍对美术有着不离不弃的执着。他用七年的时间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图案设计新探》文稿,并不断进行素描创作。后来由于突发中风,傅小石先生住进了医院。在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妻子的精心照顾和不断鼓励让傅小石重燃了对人生的希望。“至少你还有左手啊”,就是妻子这句鼓励的话,使他开始克服一切困难并练习左手作画,病友、护士、医生……身边的一切都成了他练画的素材。经过不懈努力,傅小石先生在绘画上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左笔绘画风格。 傅小石先生对绘画认真谨慎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王阿姨拿着傅小石先生的一副《顽童与寿星》,然后给我们讲述了一件往事。某年的六一儿童节,傅先生应邀到金陵饭店参加一个活动,画家们为儿童作画后便要一起就餐。其他画家执笔泼墨、兰花竹节运笔而生。所有人都搁笔待餐之时,傅小石却迟迟没有收笔。此时一位饥肠辘辘的画家便和他打趣道:“老兄,你这么卖力干什么,我们还要吃饭咧!” 傅小石先生虽然身体不好,语言表达十分困难,接受采访期间却非常努力地和我们沟通。傅先生说,他打算明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他还说,其实今天的一切成就,80%都是妻子的功劳,如果没有妻子的鼓励和照顾,他很难坚持下来。看到两位老人默契的眼神和动作,小编不禁被那种经过风雨洗礼和时间沉淀的幸福所感动。 淡泊浪漫——张尔宾 张尔宾(左)与杂志社编辑党桢(右) 张老师人很随和,聊起天来语气总是十分客气。我们一边和张老师闲话家常,一边开始观摩周围的环境。和大多数画家一样,张老师家的墙壁上也挂着许多画作,且作品的主旨都十分统一:梅、莲、竹。这些大概都隐喻着主人的君子气节。张老师十分喜爱画山,在他家客厅、画室的四围墙壁上,到处可见一幅幅飘渺巍峨的青山。正待小编好奇之时,突然看到了门口的一副对联:靠山吃山闲来写就青山卖,得过且过不使人间造孽钱。落款:金陵明湖居主人张尔宾。这幅对联不禁给人一种洒脱闲逸与世无争的感觉。 【结语】 回到江北的宾馆,小编整理着一天的采访记录,感觉收获颇丰。杨春华的随性自然,庄利经的专注严谨,傅小石的坚强认真,张尔宾的淡泊浪漫……不论是对艺术还是对生活,他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诠释。 ■文/党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