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永远画不完的
—— 访京味儿画家汪尧民
2010年5月15日 来源: 文/本刊编辑 戴绚
荷塘月色
清华大学图书馆
汪尧民和杂志社编辑戴绚
汪尧民老师的家位于新中街,这栋五十年代的苏联三层红砖老楼面对工体,后面就是新潮热闹的三里屯酒吧街。它略带倔强地矗立于崭新的高楼大厦之中,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缝隙中努力挤出老北京的一缕沧桑。 这楼就像是汪尧民老师的绘画人生,从1958年搬至这里,就一直没有离开。在这个急速扩张翻新的城市中,他在这狭小的一居室里一呆五十多年,从他的笔下缓缓流出的,是古都北京的旧景,是一代老北京人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的深切回忆。汪尧民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在北京晚报上长达八年的专栏《古都旧景》的报纸收集,抚摸厚厚的几大本犹如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珍爱,一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与汪尧民老师交谈时常惊讶于他的博学,从小生长在皇城根脚下的他说起老北京的故事来可谓滔滔不绝,就像一本老北京的移动风俗志,恨不得对每一个人说尽北京的种种风情。“小时候一个人跑到永定门外买炮仗,那一带全是土路。兔爷兔奶奶,老街,银号,积淀在脑子里,就影响人的一生。当我开始画画,就总想表现自己有感情的东西。”为此,他一个人独自出发,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深入北京周边的深山老林,用画笔记录下古建遗存和古都风貌,将自己对于古都的感情用线条凝固在纸上。八年来他在北京晚报开设专栏《古都旧景》,用文配画的形式介绍北京的旧景。搜集历史资料,咨询专家学者,专栏占去他大部分时间他没有任何怨言,“艺术不能老想钱。艺术可以进行商业操作,但是不能商业化。”汪尧民老师如是说。
“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想起来画老北京,我想就是一种缘分吧。”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里却凝缩着多少年的苦功,汪尧民老师笑称自己是独行侠,荒郊野岭一个人就敢上路,“当时去爨底下,那里还没有开发,从斋堂走山路五十多里,都是小煤窑。爨底下再往里的百玉,全是野草的老宅里我一个人写生,跟走进时光隧道似的,一到傍晚后背直冒凉气。”深入的探访和细致的观察使得汪尧民老师的京味儿绘画自成一格,专栏受到广泛好评,后来办展好多读者捧着细细收藏的简报千里迢迢来与他会面,让他大为感动。那样多的人背后的默默支持,给了汪尧民老师继续前行的动力,尤其在现代化建设急速推进的今天,汪尧民老师几乎是在和时间比赛,抢着把那些古都旧景用笔保存下来,凝固成永远的辉煌。 这就是汪尧民老师,在喧闹的都市中他执着于一隅进行着他的深情怀旧创作。讲到目前的计划,他说打算出古都旧景六本全集,并按十张一套出版系列明信片,并将古都旧景用国画进行再现,“北京,是永远画不完的。”
|
本栏目最新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