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华书画首届大展 咨询客服:大展咨询客服 QQ:1427091597 QQ:1427091597  大展咨询客服 QQ:1459052952 QQ:1459052952  大展咨询客服热线:010-63073598   | 大赛邮箱:xhshdzs@163.com  
当前位置:收藏天地 >  正文
元青花“至正瓶”流失伦敦谜团破解 2009年9月15日    来源: 新华网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古玩界有一“误识”——“元代无青花”。这一“误识”的改变,不是中国人,而是两名外国人,一是英国的中国古瓷专家霍布森,一是美国的中国古瓷专家波普。他们纠错的主要根据是1929年从北京古刹智化寺流失到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两件铭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即元青花标准器——“至正瓶”。


 

  几十年过去了,元代青花得到国际国内公认,并受到国际社会追捧。然而,对“至正瓶”的介绍和研究,不是照抄照转霍布森和波普的结论,就是附会演绎霍布森和波普的说法,更有甚者是以讹传讹,美化倒卖这两件文物的犯罪分子。至于这两件文物的烧制者何许人也,从何地以及为何供奉到智化寺,又因何故流失到英国,诸如此类,无人问津。《元青花标准器——“至正瓶”从北京智化寺流失伦敦之谜揭秘》的作者,根据祖传的鲜为人知的资料,并结合在国内国外实地考察的证据,披露了一系列与元青花标准器“至正瓶”相关的秘密: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以珍藏两件产自中国的高63.5厘米、题有“至正十一年”的青花瓷瓶——元代云龙纹象耳青花瓷瓶而闻名于世。这两件青花瓷瓶自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佛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命名为“14世纪青花瓷”以来,成为举世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被称为 “至正瓶”。


 


 


 

  我国被尊为“鉴瓷大家、文博界国宝”的耿宝昌先生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元明清釉下彩》的开篇《淡洁雅致的釉下彩瓷》中亦写道:“目前所知,流散于海外的高档元青花瓷传世品约200余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两件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关于中国古瓷的文章和著述中,尽管几乎都要提及“至正型”云龙象耳青花瓶或“至正瓶”,却尚未发现一篇准确介绍该瓶从北京智化寺流失英国经过以及该瓶铭文的文章,不是人云亦云,就是以讹传讹。时空变化,国运兴衰,都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追寻痕迹,则可从点点的一斑斑中,窥得全豹。揭开“至正瓶”以及中国元代精品瓷器生产的秘密,也是这条途径。


 


 


 

  笔者根据父辈遗留下的鲜为人知的资料并到国内外实地考察,现对 “至正瓶”铭文的误释以及对“至正瓶”流失经过的误解包括盗卖“至正瓶”的涉案人员及其下场等真实情况予以披露,不仅要还“至正瓶”身世的本来面目,而且要使国人不忘这段国耻。


 

一、北京古刹智化寺的兴衰


 

  如同苦难的人生一样,已有842年(1351——2009年)历史的“至正瓶”,从出生到如今,经过了三段颠沛流离的历程——江南庙宇供奉(1351——16812年)、京师古刹供奉(1682—1929年)、英国伦敦珍藏(1929——如今)。


 


 


 

  本文先从“至正瓶”的第二段经历说起。这两件珍宝及一批国宝流失海外,与北京古刹智化寺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智化寺的建立


 


 


 

  智化寺,又名智化禅寺,位于紫京城东8里黄华坊内的禄米仓东侧,即海岱门内西100米处(图),占地面积30亩。它至今仍保持明代早期建筑艺术特征,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和天安门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最初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司礼太监王振住宅侧面的家庙。建造竣工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三月初一。英宗赐名“智化禅寺”。


 


 


 

  太监王振建大宅第,修家庙,明英宗纵容,缘起于“托孤”之事——英宗之父、宣宗朱瞻基驾崩前夕,授王振为元辅,命其辅佐太子朱祁镇。这就是庙存《王振碑》中所说“宣宗章皇违豫,独荷付托之,命……改元辅”。从此,朝臣惧怕,皆恭称他为“元辅翁老”。《明史》中也载:“振……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兴麓川之师”。智化寺开始香火兴盛,几乎成了一处民间的皇家寺院,是由于英宗在王振死后下了两道谕旨:一是“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二是谕令皇宫的“僧录司左卫讲经僧官然胜”,为“智化寺开山宗师”。


 


 


 

  从此,智化寺每一代住持,都是皇帝赐封佛门师祖,并掌朝廷“僧录司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智化寺的第十五代住持容乾大和尚。


 


 


 

  在明代,智化寺修缮,都是朝廷操办。如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时,万历神宗皇帝不但御书“敕赐智化寺”,还令“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都督等重修”。


 


 


 

  (二)康熙年大地震,智化寺大修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智化寺并没有因为朝代更迭而冷落,香火反而更兴旺。


 


 


 

  朝廷对智化寺的重视和赐封,不亚于明代,反而有加。而且,还出现了智化寺住持兼任紫京城皇宫内佛殿住持的情况。如第十一代住持的牌位上,就写有“皇清示寂,钦命赐紫内万善殿正住持,掌僧录司印,兼智化堂上第十一代师祖笃修德公和尚觉灵”字样。智化寺各殿阁结构在康熙朝有过重大变化,原因是地震后重修。这次京城大地震,中外史籍从不同角度,多有记载:


 


 


 

  清朝史料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9月2日),“京城地震,自巳时至酉时,声如雷,势如涛……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文武官及士民死者甚众……帝避震于景山”。


 


 


 

  当时在京城的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Du Halde)记述:“1679年9 月2日,在北京发生了可怕的地震。许多宫殿、寺院、塔和城墙都倾倒……这次地震延续了三个月之久,皇帝、太子和贵族曾离开宫殿,住在帐幕内……”。 (注1)


 


 


 

  当时担任康熙皇帝起居官的沈荃,在他行书的《重修长椿寺碑记》中,记载京城庙宇被毁情况,说“康熙已未十八年秋七月,地震,京师内外寺观、浮图、相轮之居,莫不倾圮”。


 


 


 

  震中在通州城西,离震中最近的海岱门内的智化寺,受毁最烈,各殿阁无一完好。


 


 


 

  地震当年,虽然智化寺管事僧宗玉曾倡导募捐修万佛阁,却因梁柱大木和房脊琉璃瓦问题而未能动工。


 


 


 

  修复宫殿所需的大木和琉璃瓦(当时称金砖),是由皇家掌管、调配。烧造金砖在江南官窑场。当年十月十六日,江南巡抚慕天颜奏称“此砖若冬间烧造,恐不坚固”。大学士索额图奏请改在来年(1681年)春后始烧。至于梁柱大木,也是这年五月,皇帝因“管理木税,关系宫殿大木”,所以到五月初二才选定工部主事巴克善,去古北口办理梁柱大木进京之事。地震后第二年五月,皇宫内外开始震后修葺。起修处,有万福阁、寿皇殿、万善殿。值得一提的是:紫京城皇宫内,没有万福阁之名,所以,“万福阁”的谐音,应是指智化寺内的主殿“万佛阁”。另外,从修后的“万佛阁”、智化殿两初屋顶上看,那两副巨大独具清代皇家特色、惟有皇家宫殿才可使用的五爪九龙(而且是中间一坐龙,八方八行龙)方形天花藻井,便是证明。智化寺主殿修好,侧殿、后殿随之重修。现更名“大悲堂”的极乐殿墙边埋露的石碑上,写着“第十三代住持宗果……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一开工,重修极乐殿日期记”。


 


 


 

  大修后的智化寺,虽然样式上仍仿明代时的模样,却有了重大改变,处处留下了清代时空的痕迹。


 


 


 

  就建筑风格而言,最早考察智化寺的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可能没有考虑到,大地震后重修而改变了明代原有建筑风格,加上独具清代皇家宫殿特色的两方殿顶九龙图藻井,已被盗卖,他没能得见。所以,他在1931年完成的《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中,才质疑“如来殿之外形,虽大体与清代一致,其细部手法尽多特异之点”?(注2)就图案纹饰手法而言,全寺各殿阁已很少能见到明代时期的寺庙图案纹饰风格,更多地显现出清代寺庙中的那种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融为一体的特点。就连各殿阁供奉的佛、菩萨、金刚、梵王等尊像,都是藏传佛殿风格。这种风格在明中后期对西南边部实行“改土归流”前,在中原地区是不存在的,更不要说京师了。智化寺大修后,香火又盛,法事连连,人潮不断。尤其是大学士明珠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奏请“时当太平,应更撰飨祀乐章事……作乐以象太平”,遂有第十五住持容乾于三十三年(1694年)把宫中乐音、律章引入寺中,融合寺中先前的寺乐,形成风格独特的“京音乐”之后,盛况更是空前。“京音乐”连同智化寺殿中的明代壁画、藏殿中的转轮藏、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中的藻井一起被誉为智化寺的四宝。容乾大和尚被认为是“京音乐”的第一代艺师。 


 

 (三)智化寺寰落,庙宇形同大车店


 

  雍正皇帝继位后,仍同先皇帝般看重智化寺。据说,他还谕令万善殿住持,从皇家磁器库选挑当代的烧瓷,供奉如来殿,以示他重视该寺。


 


 


 

  到了乾隆朝,一件仆毁塑像,拉倒石碑的奏折,从此改变了智化寺的命运——由盛转衰。


 


 


 

  乾隆七年(1742年),曾校阅《明史》而深知王振当年擅权作恶的山东道御史沈廷芳,发现智化寺内仍有“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断……不禁发指”,遂奏请“立毁其像,投诸水火,并仆李贤之碑,以示惩创”。


 


 


 

  后来,王振塑像所在的后庙西庑,改成了阎王殿。智化寺的香火渐稀。这种情况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整个庙宇破旧,未再重修。


 


 


 

  1900年,八国联军抢掠北京,加速了智化寺建筑的残破程度。到了20年代初,高悬“敕赐智化寺”匾额的山门,已被封堵,进出只走西侧甬道旁门;残破的如来大殿内,昔日肃穆庄严的如来佛尊,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像前的瓷瓶、香炉、宝塔罩满了尘埃,即便在午前阳光下,也难看清这些宝物的真面目在。寺庙香火少,致使智化寺逐步变得难以为继,住持和尚吸食大烟,寺里的七八个和尚,穷得连袈裟都买不起。于是,僧人们便打起创收的主意,出租后院多间小房以维持生计,更有甚者是盗卖寺院庙产。当时庙里有很多古柏都被卖掉做棺材。出租后院,使庙宇成了大车店。院内住着各种各样做买卖的,有卖火烧的、卖羊肚的、买蚕豆的、吹糖人、摇拔郎鼓的、卖针头线脑的、开煤厂的,也有卖棺材的,等等。二、“至正瓶”从江南庙宇移奉智化寺及其原因


 


 


 

  今日智化寺如来殿,大地震前称“万福阁”修葺后,因如来本尊巨像自江南庙宇移奉到“万福阁”,而更名为“如来殿”,其殿上层,仍谐音为“万佛(福)阁”。


 


 


 

  江南庙宇中珍宝移奉到智化寺,宥起于一宗惊动康熙皇帝和朝野的“圣人教”案。


 


 


 

  江南这座庙宇,初建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此后历朝皇帝多有敕封。尤其是元朝延佑年间,元仁宗赐存多种全套佛经经卷。几百年间,祭拜人流未断。庙宇渐渐形成佛道同存的格局——中心大殿供奉如来佛祖;侧殿为道家仙师,各路小神也位列其中。


 


 


 

 
《新华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朝阳区苹果社区北区3号楼B座812室(编辑部) 邮编:100024
电话:010-58264468,010-56263779 传真:010-56263779 Email:xhshzzs@163.com
  协办单位: 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   承办单位: 北京军盛昊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军盛昊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9 - 2010 新华书画(bjxhsh.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Copyright © 2009 - 2010 bjxhsh.com incorpoated.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29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