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纵横--郑板桥
2009年8月17日 来源: 新华书画
板桥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
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郑板桥赋诗送贼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
大风起兮月正昏,
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
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
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
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巧讽和尚
板桥性爱山水,即使在他穷困落拓时依然兴致勃勃。板桥时常到寺庙投宿。一般情况下,出家人都乐于为人提供方便,板桥为此还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桥有时也遇到使人气结的和尚。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寺院投宿。前来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是一个穷秀才,十分势利,规定必须抄经若干方可借宿,语言十分傲慢。看看天色已晚,板桥也只好答应。经抄好后,和尚意犹未足,他见板桥的字写得很好,说是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板桥无奈,提笔挥毫,语带双关地写下:
凤在禾下飞去鸟,马到芦边萆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皆为实景。而凤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甚为满意,马上备香茶果脯,请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那幅对联裱悬于佛堂,逢人便夸。客人中也有懂诗的,看出其中的玄机,提醒和尚说:“这上联写的是一秃字,下联写的是个驴字。”经其点破。和尚也一下回味过来,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
晚年的板桥,衣着依然打扮十分随便,且又其貌不扬。有次,他去逛扬州城外的平山堂。平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为他是一俗客,就随便说了声“坐”,对泡茶的小和尚说了声“茶”,就不再作声了。板桥并不介意,站在那里向他讲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平山堂内欧阳修读书处的石膏像。老和尚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你那个穷样还谈什么欣赏欧阳修?欣赏了一番寺庙内的雕刻和字画,和尚与他搭讪几句,板桥皆娓娓道来,十分内行,和尚发现这位粗布衣裳的人谈吐不俗,很有才学,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或许有什么来头,转而招呼道:“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寺里来了一批达官贵人,和尚笑脸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热情。这些达官贵人见郑板桥也在座,一个个上前向他问好,喊出板桥的名字。和尚方才知道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不免大吃一惊,马上变了态度。老和尚赶忙满脸堆笑地对板桥打躬合掌说道:“请上坐!请上坐!”此时小和尚将茶端了上来,老和尚喝道:“敬香茶!”小和尚马上又回去换来香茶。这时老和尚拿出纸张笔墨,请求板桥留点墨迹。板桥也不回绝,淡然一笑,挥毫写就下面这幅妙趣横生的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时定会面红耳赤,恨不能脚下有条地缝钻进去。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一"字千金
郑板桥是清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和一般人写的不一样,人们看了,都说他的字写得特别好,所以当时请他写字的人很多。
郑板桥生活在扬州。当时,他常去的理发店是个姓张的人开的,那个人的理发技术非常高,人们都叫他“张巧手”。郑板桥见张巧手理了十多年发,还是穷得连老婆也娶不起,就决定帮帮他的忙,同时也治治那些不做好事的阔人。
一天,郑板桥来到张巧手的理发店,给他一张大纸,上面是他自己写的一个特别大的“一”字。他笑着对张巧手说:“这可是一个金字啊,你把它收好,过几天会有人出大价钱来买它的。到那时你就卖了它,卖的钱你就娶老婆吧。”过了几天,果然有几个阔人到张巧手那儿,出大价钱买走了他手里的那个“一”。张巧手又高兴又奇怪,就来问郑板桥。
原来,这几个阔人为了讨好县太爷,想送块匾给县太爷,就来请郑板桥在他们要送的匾上写上“青天”两个字。郑板桥写好了交给他们;他们一看,上面却是“青大”。他们皱起了眉头,问郑板桥:“‘天'上怎么缺了一横?”郑板桥回答说:“这一横在张巧手那里呢。你们多带些钱去理发店买吧。”那几个阔人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到理发店去买。
后来,张巧手真的用卖“一”的钱娶了老婆,过上了好日子。
郑板桥卖画
古谚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真有这样廉洁的宰相吗?看看如今携款外逃一批批大贪官,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可是,今天,我看到一则郑板桥故事,不禁令我抚额深思,对人对事,似不可一概论之。自古以来,“众人皆醉我独醒”者有之,“出污泥而不染”者也是有的。郑板桥就是一位。 郑板桥历任范县、潍县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六十一岁那年,潍县大旱成災,上司却不管百姓死活,不准动用国库皇粮。他心存良知,怎能见死不救,毅然不顾身家性命,开仓放赈,救济百姓。结果也就可知了,虽然没被杀头,也被罢官回家了六十多岁的郑板桥回到老家扬州,真像那位不肯伤廉的宰相 ,“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怎么为生呢?他重新过起卖画为生的日子。真是“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他从民到官,又从官到民,可他没有失落,也没架子放不下,靠卖画营生,生活过得逍遥,怡然自乐。 郑板桥为官十二载,亲身体验到官场的黑暗,人生的辛酸,思想更加深邃,感情更加炽烈,画风也更加清劲挺拔,深得世人的喜爱。 他亲自临街卖画。当有人问字画价钱多少时,他回答: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好,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緾,赊欠尤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又有诗曰: “画竹多余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段告白,清楚地告诉大家,郑板桥卖书画,明码标价,公平合理;货真价实,讲诚信;现金交易,不拉关系。有人赋诗颂竹曰:“未出土时先有节,却抱虚怀君子心。”郑板桥以画竹闻名古今,其所画的劲竹、风竹,任你风狂雨骤,我自傲然挺立。他曾唱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不正是他自身风骨的写照吗!